首页 bb视讯 新闻资讯 >校园风采 bb电子
校园风采
>校区风采
深集云丨中国饭碗,幸福满满
2025-10-19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本周也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粮食安全是关系全国和世界的重大问题。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一直把粮食安全视为“大国”。防灾减灾、技术强化、产能优化、减损增效……多维度协调发展,将使14亿多中国人的就业更加稳定。 2025年10月15日,湖南省南县南洲镇育才村,农业经营者推着收割机进行水稻收割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涵 摄 “十四五”期间,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公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公斤新水平。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500公斤克,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安全线400公斤。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今年全国夏粮产量2994.8亿斤,创历史第二丰收年。截至10月10日,全国秋粮丰收已超过50%,各地将外出收割、烘烤,为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2025年10月14日,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镇农民晒干刚收获的玉米。新华社发(苗秋闹 摄) 从前,民间有“一粒米有七份水”的说法。如今,一粒粮食不仅蕴含着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投入,还蕴藏着大量科技、政策、产业的赋能,更加凸显了“一粒粮有重要性”的价值。 来自科技布瑞从滴灌到自动滴灌,从智能收割到智能运输……单粒粮食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中,现代农业技术正在全方位参与整个粮食链条的重塑。 “马兰一号”小麦。长城网·吉云客户端记者 付新娣 摄 2025年6月,专家组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示范田进行了“马兰一号”小麦的实际采收。结果表明,亩产832.6公斤。与普通小麦品种相比,“马兰1号”每亩节水50多立方米。如何节约用水,实现高产?靠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农民。该品种每亩穗数多,每穗粒数多,千粒重高。在矮化育种的理想植物类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种植过程中,基础技术推广深耕、整地、精量播种、科学施肥、节水等措施。同时,利用精量播种机、镇压锄地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农业机械设备,为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提供皮诺管理。目前,“马兰一号”推广面积超过800万公顷。 2024年6月26日,中科院雄安创新院“伏羲农场”数据指挥中心展示的收获信息图。河北日报记者 韦宇 摄 炎热的夏季,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新林村伏羲农场正在种植晚稻。农业机器人穿梭于田间检查秧苗状况。各种传感器遍布各处,检测湿度、天气、病虫害等信息,并实时发送到后面的指挥中心。农场管理人员只需坐在指挥中心,手持平板电脑,即可远程控制机器人。在中科院开展智慧农业试点项目的同时,伏羲农场项目团队于2023年在河北雄安新区建成技术和数据总部。目前,伏羲农场已在内蒙古、重庆、安徽、湖北等地区推广,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深化。 2025年9月23日,农业机械在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建设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进行收获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徐​​应贤 摄) 金秋时节,福建省宁德市郓县6万公顷中稻开始集约收割。七步镇后阳村的稻田里,小小收获穿梭在田间。从米穗进入机器到成品的整个过程雨水被提炼装满一袋只需要几分钟。目前,全国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其中,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1%、88%,普遍实现全程机械化。 2025年8月31日,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咸阳镇,村民强迫收割机下田干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黄洁敏 摄)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打破资源环境约束、粮食增产的主要动力。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新良种难以摧毁农业“核心”;高标准农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力争让每一亩良田都成为沃土为了收获;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和数值预报模型有助于重点预防灾害性天气;大饲料联合收割机的加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与时间赛跑、与天气赛跑”的能力……可以说,每一粒还仓的粮食都蕴藏着科技的力量。 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来自13个粮食主产区。由于粮食比较效率较低,一些主产区长期面临“粮财轮换”的局面。加快工业化发展是打破这一局面的关键。 在河南省盐津县,近百种粮油面粉、烘焙膨化食品、冷冻休闲食品……近百种粮油食品加工已融入产业链,百亿产业集群已“生”起来。好面包出自好面粉,好面粉出自好麦种。想要产品畅销、畅销,离不开“产、购、储、销”各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多年来,盐津根据强筋小麦的特点,制定了技术生产规程,并已推广为河南省地方标准,从源头保证质量。 附加值提高了,种粮的收入自然就不同了。河南云联社专业合作联负责人表示,今年与一家面粉公司签订了5000公顷小麦订单。种子公司提供平等的种子,联合会全程管理。年节约成本、增加收入500万元以上,影响近3000户农民。 2025年10月11日,永禄农业服务局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吉安镇韩路村的e中心,工作人员操作智能设备加工大米。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在黑龙江青冈县,粮食不仅是粮食,还可以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一家公司的展厅里,用玉米制成的致命环保袋、餐具、3D打印材料等陈列得很好。说起玉米丝晶的深加工,该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玉米淀粉发酵后可生产L-乳酸,可用于生产医用缝合线、骨钉等医用材料。无需拆线,直接被人体吸收。深加工后,一吨玉米可生产半吨L-乳酸,增加附加值3~5倍。 2025年10月11日,永川区吉安镇韩路村永路农业服务中心,重庆市工作人员将大米包装并密封袋。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近年来,我国不断优化粮油主产区农产品加工布局,鼓励各地发挥优势,建设一批标准原料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产业集群,推动精深加工装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今年以来,国家启动粮食流通提质增效工程。首批支持40个产粮大县实施270多个项目,带动总投资近100亿元。越来越多的粮食产业链上下游主体主动求变,从“好粮”向“好产品”转变。TS。” 如果说生产的终点是“开源”,那么节约粮食、减少损失就是“节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节约粮食、减少损失、保护“看不见的粮田”,任重而道远。 去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节约粮食和反食物浪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底,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损失率控制在国际水平以下。 2025年10月8日,农业机械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友谊分公司稻田里摘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徐​​宏宇 摄) 从播种到收获,各地区、各部门加强农机设施联动支持,农业强化粮机品种,减少损失。 2024年,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机械收获损失率分别为0.93%、1.76%、2.06%,比2021年降低1至2个百分点,三年累计减少粮食损失500亿公斤以上。 2025年5月6日,在中粮长沙直营库拍摄气膜粮仓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 陈思涵 摄 从农场到仓库,烘干塔、恒温室、粮食专用运输线、专用码头等设施设备逐步完善。全国设立了5500多个专业化粮食采后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烘干、清洗服务;我国粮库储粮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主要是由于米等自然损失造成的。水分和杂质减少。 2025年7月22日,在山东利华面业有限公司制粉数字化控制室内,工作人员正在通过数字化平台数据分析控制面粉加工。新华社发(石龙迪 摄) 从工厂到餐桌,有关部门加强中粮油加工新技术、新设备的推进和应用,加强粮食资源和油脂加工产品的利用,减少粮食加工损失,促进粮食资源高效利用。国家粮食国库和物资储备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民储粮损失率约为3%,比10年前下降了5个百分点;粮食运输损失率也降低至0.8‰;粮食加工损失率下降至0.8%。 吉林市永吉县岔路河镇耕地被征用2025年9月23日,吉林省(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年年有余,稻谷金黄。关注农业、热爱美食,早已烙印在民族DNA中。热情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发展粮食产业化,节约粮食、减少损失,全力保卫“看不见的田野”。农业“压舱石”的分量将更加充沛,我们将有信心迎来一个又一个丰收。

Copyright © 2024-2026 51吃瓜官网最新版-51吃瓜最新地址-51吃瓜网每日大赛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鄂ICP备36659856号

友情链接: